当前位置: 首页 >> 师德师风 >> 正文

【师者如光 辉耀东师】三尺讲台育桃林,一腔赤诚铸师魂——记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吴景明教授

【编者按】为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展现我校教师的良好风貌,2025年5月15日,学校开展"师者如光 辉耀东师"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征集活动。各单位积极响应,首期共收到征文30篇,经过完善后的征文将在党委教师工作部网站专题集中展示,后续将持续更新,感谢大家关注!


开篇:晨光中的守望者

清晨六点,长春的寒风裹挟着细雪,文学院三楼东侧的教师工作间已亮起灯光。吴景明教授单薄的身影伏案桌前,手中的红笔在作业本上勾画圈点,眼镜片上折射出密密麻麻的批注:“《边城》里的翠翠对命运是顺从还是抗争?”某页空白处,他用笔写下这句批语,又在旁边画了个笑脸——这是他与学生约定的“暗号”,代表“期待你思考的绽放”。这样的场景,在文学院师生记忆中已烙成剪影。从教二十四载,吴景明始终是教学楼晨昏线的刻度,用早于朝阳、迟于星月的坚守,诠释着“师者”二字的重量。

一、初心如磐:三尺讲台育桃李

2001年秋,硕士毕业留校任教的吴景明正在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彼时的教室后排坐着几位银发先生,那是王确、刘雨等学界泰斗在“推门听课”。年轻教师紧张得板书发抖,却在讲到鲁迅《野草》时,突然忘情地拍着斑驳的木质讲台:“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粉笔灰簌簌震落,如同思想火花的具象化迸溅。课后,前辈们颔首微笑:“讲台就该有这样的生命力。”

这份炽热从未冷却。2022年疫情期间48岁的吴景明正戴着花镜,对着手机支架反复调试角度。“同学们看这个界面,点这里就能看到《雷雨》的剧本批注。”直播课堂,他举着贴满彩色标签的教案本,像展示珍宝的孩童。有学生发现,老师身后的书柜玻璃映出师母端着药碗欲言又止的身影——当天他正发着高烧,却选择带病坚持直播授课……“教育是心与心的碰撞”,在他的课堂上,晦涩的文学理论化作生活寓言,学生笔记里藏着无数灵光乍现的瞬间,某届毕业生集体赠予的纪念册上,赫然写着:“您让我们懂得,文学是滚烫的。”

二、润物无声:亦师亦友引路人

文学院2004级学生石金伦至今记得2005年那个暴雨之夜。患有抑郁症的学生丁伟失踪后,吴景明冒雨跑遍校区的天台与湖边,最终在静湖凉亭发现学生蜷缩的身影。他没有说教,只是不断安抚学生情绪,并从怀里掏出小说《活着》:“你看余华写福贵,不是教人认命,而是教人在苦难里长出骨头。”

文学院的保安老X最熟悉三楼那盏总是亮到很晚的灯。“吴教授又在和学生谈话了”,老X说,“有时是讨论论文,有时就是聊聊人生。2021级硕士研究生王艳艳回忆起自己最艰难的一段时光:“写毕业论文期间,我一度想放弃。那天晚上七点多,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敲开吴老师办公室的门。他正在吃已经凉了的盒饭,见我来了立即放下筷子。两个多小时的谈话中,他没有讲大道理,就是帮我一段段分析论文问题,最后送我出门时还说‘别给自己太大压力,有问题随时找我。’那句话让我瞬间泪崩。”

这份守护化作无数细碎温暖:办公室常年为学生准备着小药箱,里面有感冒药、胃药、牙疼药;不定期给贫困生捐款助学;为学业有问题的学生定期辅导……2021级本科生马仕林展示的手机毕业论文指导备忘录里,存着吴教授凌晨一点回复的邮件:“你关于萧红小说‘吃叙事’从生存本能上升为家国隐喻的思考很有见地,建议参考《生死场》进行文本细读,明早八点来我工作间深入交流,我带些资料给你。”

三、学术报国:深耕文脉守初心

在生态文学研究领域,吴景明的著作《生态批评视域中的20世纪中国文学》被奉为经典。鲜为人知的是,这部50余万字的专著诞生于陪护病重父亲的长椅。2013年冬夜,吉大一院住院部走廊,笔记本电脑的微光映照着他浮肿的眼睑,文档页脚显示“凌晨3:47”,而六小时后他还要赶回学校上课。

“真正的学问要扎根中国大地。”他耗时三年出版的《蒋锡金与中国现代文艺运动》,行程近千公里,寻访端木蕻良、骆宾基、萧军后人,访谈刘中树、陈漱渝、陈子善等著名学人,立体多角度还原了蒋锡金亲历的武汉及上海孤岛时期的文艺运动,不仅丰富了现代文学史料学,还完善了东北师范大学校史。在锡金故居的书柜前,锡金之子蒋於菟颤巍巍掏出一个油纸包,里面保存着锡金《江南漫记》的手稿。“这不仅是文献,更是鲜活的历史!”吴景明眼眶湿润,当即完善研究方向,决定搜集整理锡金先生散逸的文本,“文海拾珠:蒋锡金的文学创作”东北师范大学中长期校级培育项目得以确立。

四、薪火相传:教育家精神的时代担当

东北师范大学是人民教师的摇篮。作为东师教师,吴景明深知自己肩负着培养未来教师的重任。在新时代弘扬教育家精神的背景下,他积极思考如何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及教育家精神内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他认为,教育家精神不是高不可攀的理想,而是体现在日常教育教学的点点滴滴中。他经常告诉学生:“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我们今天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面对明天的挑战”“教育更是一项需要情怀的事业,只有真正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人,才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而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是教育家精神的核心体现。

从教近三十载,吴景明教授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中,有的已成为高校教授,有的成为中学语文教学骨干,有的在文化传播领域崭露头角。无论身在何处,他们都铭记着老师的教诲,将教育家精神传承下去。而这,正是对一位教师最高的褒奖。

尾声:不熄的灯火

暮色中的文学院,吴景明办公室的灯光依然亮着。窗台上那盆吊兰垂落新枝,恰似他鬓角的白发。二十四年光阴流转,从青丝到白发,从“小吴老师”到“先生”,变得是岁月,不变的是那盏永远为学生亮着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