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师德师风 >> 正文

【师者如光 辉耀东师】思想犂耕东亚 学问戍守边疆 ——记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韩东育教授

【编者按】为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展现我校教师的良好风貌,2025年5月15日,学校开展"师者如光 辉耀东师"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征集活动。各单位积极响应,首期共收到征文30篇,经过完善后的征文将在党委教师工作部网站专题集中展示,后续将持续更新,感谢大家关注!


在东北师范大学沉静的夜幕里,历史文化学院的一扇窗,总透出一缕持久的暖光。这束光,属于韩东育教授。尽管已经在史学研究领域成就斐然,他却总真诚地说:“我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这份谦逊与执着,使他以思想犁铧耕耘学海,不仅留下走向国际学术前沿的非凡足迹,更温暖着无数求学者的心灵。

深研古典本源  博取东西新知

1979年,17岁的韩东育考入东北师大历史系。东师史苑成为他学术生命的原点。这里汇聚了一批史学名宿,他们“不汲汲于名利,不挂怀于得失”的精神深深烙印在他心中。“我是幸运的,”韩教授深情回忆,“遇到一群几乎把学术当生命的老师和同学。‘史苑’人际关系简单,却保障了研究的深邃;大红大紫的追求淡漠,反而使学者声名远播。我自己的学术生涯,就在这样的文化氛围里起步的。”他坦言从业二十年来,始终怀揣“惴惴之心”,唯恐怠惰“使老师的英名受辱,使‘史苑’的精神蒙羞”。这份对学术圣地的敬畏与守护,正是东师精神最生动的传承。

一个偶然,改变了韩东育的研究轨迹。1982年暑期,本想研究日本史的他发现图书馆相关书籍已被借空,恰在此时,他与徐喜辰、陈连庆等精通先秦史的史院名师日渐熟识,于是自幼喜欢中国古典的他,便抱着开卷有益的想法决定报考先秦史研究生。尽管研究先秦史需攻克艰深古文献、“天书”般的金文甲骨,深知“先秦史是中国历史文化之根”的他,毅然踏上了这条“险途”。这看似“懵懂”的选择,却为日后贯通东亚的学术视野埋下了伏笔。

在东京大学攻读博士期间,深厚的中国古典素养成为他解锁日本近世思想史的钥匙。导师黑住真教授惊叹于他“丰富的中国哲学和历史学识”,更难忘他“对现代利益社会全无觉解、而肯于对真实事物作忘我投入的热情与真诚”。韩东育仅用三年多时间就拿下东大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日本近世新法家研究》揭示了一个震撼学界的发现:日本早期近代化的思想启蒙,其核心资源并非全然来自西方,而是深深植根于对中国先秦法家思想(如荀子、韩非子)的本土化改造(获生徂徕学)。这有力挑战了“欧洲中心论”,展现了中国古代思想的普世潜力与近代价值。黑住真教授评价道:“徂徕学派经由作者之手,首次从它与东亚思想资源的相互关联中得到了正确的复原。”

洞穿东亚肌理  立论戍卫金瓯

韩东育教授的学术从未脱离对中国命运的深切关怀。从日本学成归国后,他痛感于近代以来中国优秀传统价值在现代化挑战下的失落与误解。在专著《道学的病理》中,他以犀利的笔触剖析宋明理学(道学)在历史流变中渐离原始儒家重制度、重人事的礼乐精神,转向内在心性玄谈,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应对现实挑战的能力。他坦言写作时“清楚地知道文中的个别表述大概一定要获罪于某些学界大佬和新派领军”,但学术良知和对国家未来的忧思让他义无反顾。这种立足当下、敢于质疑、勇于建言的学者风骨,体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赤子之心与家国情怀。

其后,韩东育教授的视野不断拓展,从中国源头出发,深入日本经验,最终构建起宏大的“东亚史学”框架。其耗费二十年心血写就的《从“脱儒”到“脱亚”——日本近世以来“去中心化”之思想过程》《从“请封”到“自封”——日本中世以来“自中心化”之行动过程》《从“道理”到“物理”——日本近世以来“化道为术”之格致过程》三部曲,首次系统阐释了日本近代化思想中“去中国化”的内在逻辑,揭示日本前近代思想的转型轨迹及其深远影响,为理解东亚关系提供了深邃的历史洞察。其研究超越了民族国家界限,清晰地指向一个有着两千年文化关联的“东亚”文明共同体。

在扎实的学术研究基础上,韩东育教授的目光紧紧锚定在暗流涌动、波谲云诡的当代东亚。他首倡“学术戍边”理论,将深邃的东亚思想史、国际关系研究与国家边疆安全、文化战略紧密相连,为捍卫国家利益提供了独特的学理支撑。他能“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以扎实的学术研究突破“学术岛链”,在国际学术界自信发声,构建中国话语体系,让世界更准确理解中国立场、中国智慧;又能“对内讲好世界故事”——通过严谨客观的区域国别研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多元文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史学人才,同时在涉及民族情感、边疆历史等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以历史智慧筑牢思想根基,讲透世界的纷繁。

涵育学术团队 擘画高远蓝图

2008年,韩东育教授受聘担任教育部“东亚史学”方面的负责人。面对殊荣,他感到压力巨大:“因为‘东亚史学’研究是横跨东亚几个国家的项目,一个人做不了,需要一个研究团队。”这份清醒的责任感,促使他牵头成立了“东北师范大学东亚文明研究中心”(后成为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院、东亚研究院),致力于整合力量,发挥东北地域优势,推动立体化的东亚史研究。“其意义应该不止于此,”他展望道,“在东亚价值和中国意义日益凸显的今天,基础研究和现实观照的结合,将十分有利于东亚共同体的形成。”

不仅如此,韩东育教授对于世界史学科的整体发展同样前瞻布局、主动求变。他要求学院同仁,在守护学术初心的同时,以精准的战略眼光引领学科主动适应时代变化,服务国家战略和人类福祉。在韩东育教授担任领导职务期间,历史学科整体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项目如繁星落地,标志性成果喷薄如焰,国际学术交流空前繁荣。尤为瞩目的是,世界史学科成功跻身全国仅三席的“双一流”建设学科之列,历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荣膺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全国仅17家),并在第五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取得极为亮眼的成绩。学院在新世纪迸发出超越往昔的蓬勃活力与深远影响力。从孤灯夜照的探索者,到凝聚团队、引领方向的领航人,他始终践行着师者的责任与担当。

韩东育教授的学术之路,既如成熟低垂的谷穗般谦逊务实,又似深夜的灯光般执着坚韧。从“中国原点”出发,他构建起“东亚史学”的学术体系;从个人求索,到带领团队开启文明交流之路。在追寻真理的征途上,韩东育教授始终怀揣对学术的虔诚、对家国的深情、对后学的责任感,以智慧与汗水,诠释着“师者如光”的深刻内涵,辉耀着史苑的精神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