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师德师风 >> 正文

【师者如光 辉耀东师】扎根三尺教坛 匠心耕耘书写育人篇章——记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刘景岚教授

【编者按】为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展现我校教师的良好风貌,2025年5月15日,学校开展"师者如光 辉耀东师"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征集活动。各单位积极响应,首期共收到征文30篇,经过完善后的征文将在党委教师工作部网站专题集中展示,后续将持续更新,感谢大家关注!


刘景岚,女,中共党员,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学会中国现代史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统战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吉林省抗联研究会副会长,吉林省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研究会副会长。从教39年来,刘景岚教授始终坚持“三育人”的基本要求,恪尽职守,秉持知识分子的基本良知,全身心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教师和史学人才。

以学生为本位,潜心教学

“课堂大于天”,这是刘景岚教授的从教准则。刘景岚教授承担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三个层面的教学工作,教学任务繁重,她为学生开设了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9门,其中本科生专业基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连续不间断开设了二十年。二十年中此课都是秋季学期开课,无论严寒暴雪,她无一次迟到早退,每次都是提前十分钟到课堂做好课前准备,迎接学生进教室。因为这一现象级习惯,以至于教务秘书很多年都把刘老师的这门课排在每学期的星期一第一、二节,教务秘书称“对她放心、有把握,能给未来当老师的学生们打个样儿”。从教多年来,刘老师从未因个人原因请假调课。有一次,她顶着高烧坚持上课,授课时仍然状态饱满,声音洪亮,不露丝毫病态,可一下课她立刻瘫坐下来。事后她自己很平静地说这是教师的本能,“救场如救火”,一百几十人的大课堂如果临时调课会给学生和学院带来很多不便,能坚持就坚持了。刘老师说这话时风轻云淡,但这朴实的话语里体现的是一名人民教师高度的责任感。2016年11月刘老师的母亲病危,接到家人通知后她坚持给本科生上完当次课赶回家,却未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以至于至今每每提及都会泪目,但她从不宣扬,选择自己默默承受,以学生为本已经成为她深入骨髓的职业习惯。

以科研促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刘景岚教授始终坚持的原则。刘景岚教授所开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已经建设成为学院成熟稳定的专业基础课。三十多年的一线教学积累,虽已十分熟悉授课内容,但刘老师每轮授课前仍会认真准备,将前沿的学术信息准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体系,形成专业思辨能力,培养跟踪学科新发展的敏锐性。在本科生国史课程教学工作中,国史学科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复杂性特征。如何正确处理学术研究与政治要求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当前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刘景岚教授长期致力于教育教学实践创新,形成了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了学术性与思想性的有机统一。在教育部首轮学科评估工作中,该课程接受专家组现场考察评估,其教学成果得到专家组充分肯定,为学科建设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坚持德育为先,倾情育人

刘景岚教授在人格、品行、学风方面“为人师表”,几十年如一日,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出表率。她日常与学生相处宽厚温和,舒适中培养学生守信准则的行为习惯;学业上则严谨自律,宽而不松,所指导的学生学业成绩普遍优良,并能培养起对专业的敬畏之心。近年来,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学生在就业、科研等方面出现的情绪波动愈发频繁。刘老师敏锐地意识到作为导师在疏导学生心理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她常常未等学院和学校做出具体部署,便率先主动与学生展开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沟通交流:针对需要修改论文、准备开题、选择课题的学生,分别根据其具体需求,增加了专业指导的频次;针对刚入学的新生,充分了解他们的适应情况,探讨未来研究的方向。同时,刘景岚教授利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的专业优势,通过课堂、讲座和漫谈式聊天等多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史观,教书同时育人,用专业知识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赢得了学生们的深厚信任。

承担教学管理工作,甘于奉献

2017年初-2021年末担任历史文化学院教学副院长近五年期间,积极探索,为学院本科人才培养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和突破。

依托学校的两期本科教学综合改革计划,完善了学院本科教学管理制度体系,使日常教学管理制度化;根据一流学科建设需求修订优化下一个五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针对非师范和师范类两类学生探索不同的培养路径,经过充分调研,在全校范围内第一家试办外语实验班,学院自费聘请专业外语机构为非师范专业本科生开设外语课(英语和日语)代替原有的大学外语课,在课时和强度上增加四倍,以加强学生阅读外文文献和出国交流的能力;建立双导师制,聘请省内重点中学一线骨干教师担任校外导师,为师范生提供教师技能训练的最优资源和平台,使得历史文化学院师范生在连续七届的全国性教师技能大赛中成绩遥遥领先;多方筹谋接洽建立本科生专业实践基地并使之体系化,大大提高学生专业实践的效率和质量。经过一系列的积累,在刘景岚教授主持学院本科教学的五年时间里,斩获了以下国家级本科教学建设项目:历史学首批进入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历史学跻身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行列,实现我校在此项目上零的突破。

刘景岚教授本人也因此获得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2021年度优秀教师奖;组织并参与的教学改革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正如颁奖词所说:“扎根教学一线,积极探索拔尖学生培养理念和做法,所指导的拔尖学生在基础学科学习和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刘景岚教授在工作中默默奉献,“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一定有我”,为我院人才培养作出了重大贡献,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党员教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