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展现我校教师的良好风貌,2025年5月15日,学校开展"师者如光 辉耀东师"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征集活动。各单位积极响应,首期共收到征文30篇,经过完善后的征文将在党委教师工作部网站专题集中展示,后续将持续更新,感谢大家关注!
李吉品老师现为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年均授课266学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省级教改重点课题2项,省社科重点、省教育厅重点课题4项,指导本硕博学生超29人,其中已培养硕士毕业学生14名。她以“以学生为本、道器兼修”为理念,构建“大中小学美育五阶段”模型,出版专著、教材4部,发表CSSCI等论文20余篇,撰写咨询报告被采纳8次。她推动“党建+美育”融合模式,服务硕博研究生106人,多项活动获省级媒体报道;牵头“美育进特校”“乡村美育一线”项目,惠及众多特殊与乡村学生。从课堂到社会,她用艺术践行教育使命,以美育关怀照亮学子成长之路。
一、启智润心的教育者
李吉品老师是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教授,担任艺术学、教育方向博士生导师。她始终认为,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启迪智慧、润泽心灵的旅程。李老师在美术教育领域深耕多年,她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育为先;道与器兼修,艺与术并举”的教育理念,关注每一位学子的成长和发展,她深知每位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拥有自己的特质和需求。教育不仅关注知识的传递,更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和生命个性塑造。
在教学方面,李老师积极承担了5门本硕博专业骨干课程的教学任务,年均课程量达到266学时,在课程教学中十分注重融入党史党建、课程思政等内容,创造性地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先后获吉林省教学改革重点课题2项:《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美术理论课程在线教学平台建设研究——以<外国美术史>课程建设为例》《美术学研究生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体系建设研究》,不断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美育精神的核心要义与当代价值。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指导与支持,耐心引导状态欠佳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投身于专业知识和理论的学习,从而成功完成了科研国创的立项工作。李老师担任美术学理论与学科教学(美术)、艺术学和教育学两个专业方向的硕士、博士生导师,共指导了26名硕士研究生和3名博士研究生,其中硕士12名在读,14名取得硕士学位,通过严格的学术训练与思想引导,培养出一批批专业知识扎实、品德高尚的美术教育人才。
“每个学生都是等待绽放的艺术种子,需要用心浇灌。”这是李老师常挂在嘴边的话,并且她确实付诸实践。李老师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她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困惑与需求,帮助他们规划未来的学术和职业道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给予学生细致入微的关心和支持,这种关怀不仅让学生在求学的道路上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也让他们更加坚定地迈向未来。
二、以美育人的探索者
当前学校美育所面临的诸多挑战与难题,迫切需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育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李老师致力于将美育融入教育体系,立足以美养德、以德铸魂这一核心理念,聚焦“中国特色学校美育体系何以构建”这一关键问题,提出了“经典之美、教化之美、理想之美”的耦合涵化模式;率先提出大中小学美育一体化的学段特征与建设构想,创新性地将学校美育划分为五大阶段,即审美心智启蒙期、审美格调形塑期、审美观念养成期、审美实践转化期、审美追求定型期。共撰写著作、教材4部,CSSCI论文以及咨询报告20余篇,其中在《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文艺争鸣》发表论文6篇,撰写的咨询报告被采纳8次并获相关领导批示,为我省学校美育改革、乡村美育建设提供学理参考。
李老师立足自身教育背景,综合运用艺术学、美术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范式,系统探究了阿恩海姆视知觉理论在绘画创研及教学中的指导意义与应用价值,并从绘画创作、艺术表现、图像叙事、理论评介等维度,尝试揭示了造型艺术创作及教育过程所呈现的基本规律与内在机理,提出了“美感呈现”这一原创性学术命题。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视知觉理论视域下中国儿童绘画教育研究”,出版学术著作2部,发表CSSCI论文6篇,论文被他引106次,被“光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学术网站转载多次,取得较好学术影响与社会效益。
李老师着力高等艺术教育的内生性命题,阐释了“艺术创造力”的内涵与外延,并通过大样本的实证研究,考察艺术生创意自我效能、思维风格与艺术创造力的关系,提出了“提高艺术生的艺术创造力可以尝试从强化其创意自我效能入手,但也不能忽略思维风格的作用”的观点。据此,主持省社科重点课题1项,出版学术著作1部,发表CSSCI论文5篇,相关研究成果被教育主管部门采纳。
三、公共美育的先行者
2019年至2023年,李老师担任美术学院教师一支部的党支部书记,以及2023年至2024年研究生辅导员,服务指导在读硕博研究生106人,精心构建了“党建+美育”的耦合式建设模式,策划并成功举办了“美术经典绘就百年党史,薪火相传品读初心信仰”等系列活动,受到了吉林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有效提升了党组织在学术领域的影响力和引领力。李老师还将目光聚焦在吉林省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的构建、中小学美育工作的改革创新以及网络美育传播等问题,撰写的政策咨询报告被吉林省政协、团省委等部门采纳高达五次,这些报告为省内美育改革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和智力支持,获得了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
作为青年教育工作者,李老师主动将美育融入特殊教育和教育扶贫项目中,致力于通过艺术教育改善更多孩子的教育环境和质量。为了将美育带给特殊群体,李老师开展了“美育进特殊学校”项目,定期组织师生前往特殊教育学校进行美术教学和文化交流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为特殊学生提供了学习美术的机会,也让学生通过艺术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在教育帮扶方面,李老师也不遗余力积极参与“乡村美育第一线”的活动,组织学院师生前往帮扶地区的学校,为孩子们带去美术教材和课程,教授美术知识,组织画展和艺术活动,让帮扶地区的孩子们体验艺术的魅力,开阔视野,丰富生活。这些活动极大地提升了特殊学校和贫困地区学校学生的美术素养,也促进了社会对特殊教育和教育扶贫的关注和支持,李老师的教育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为美育教育的普及和深入做出了杰出贡献。
从“以美育心”到“以行悟道”的教育实践,李吉品老师诠释了“师者如光”的深刻内涵。她像一束温暖的光,把“师者”的责任与温度,融进了每一堂课、每一次帮扶、每一篇研究里。她不仅照亮了学生的成长之路,也为中国美育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与公共美育实践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正如她所说:“美育是一项需要热爱与耐心的事业,我愿一直做追光者、传光人,让更多人因美育而拥有更美好的人生。”